近年來,極端氣候災害不再是遙遠的威脅,而是環環相扣、彼此加劇的現實挑戰。洪水雖造成更廣泛的沖擊,但野火的單次經濟損失更高,且與高溫、干旱等氣候變化密切相關。
洪水與野火:不同災害的沖擊與忽視風險
2025年全球各地陸續爆發大規模野火,從美國加州到韓國,顯示企業面對的風險類型與頻率正在急遽變化。在這個背景下,氣候治理不僅是永續發展的議題,更是關乎生存的韌性工程。
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,最常見的就是洪水與野火,若以發生頻率、地區和包括死亡人數、受影響人數、經濟損失以及其他間接影響來看,依現有數據和報告,洪水通常造成更廣泛和更嚴重的總體沖擊。然而,野火的平均單次事件成本(約64億美元)卻遠高于洪水(約45億美元)。極端高溫會在短期內引發野火,進而導致長期干旱。
事實上,野火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氣候治理議題,我們認為不容易發生的災害,往往忽略發生的可能性,以及對企業和人身安全的沖擊。舉例來說,今天發生地震,大家容易知道在組織、學校、家中該如何應變,但如果發生了野火,則因為地點不在人口密集的地點,不會立即直接沖擊日常生活,而忽略了其嚴重性。
長期高溫、延長干旱期和創造更極端的天氣事件,增加了野火的頻率、強度和不可預測性。以此為例,企業面對不同災害種類、嚴重程度以及災害多元化或復合式沖擊下,將氣候治理納入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一環,才能使企業面對挑戰時發揮韌性。
自2025年初至五月中旬,全球各大洲相繼發生大型野火災害,其中韓國是最嚴重的災區。(請見表一)
企業如何應對氣候風險
根據聯合國的定義,氣候治理包括減緩(mitigation,減少碳排)和調適(adaptation,應對影響),以增強企業韌性。企業主動強化風險管理、適應和韌性建設,對于保護資產、運作和員工至關重要。一般企業的災害應變和持續營運計劃如下:
關鍵企業災害行動
風險評估:使用建模工具,定期更新評估
應急規劃:制定、演練和更新災害行動/疏散計劃
實體韌性:防火空間、耐火耐震材料、基礎設施升級
技術整合:早期檢測(傳感器)、數據驅動建模
保險與財務:審查覆蓋范圍,倡導創新產品,投資減災
員工培訓:定期準備培訓,業務連續性計劃
合作:與地方當局、行業同仁和社區合作
戰略整合:將氣候與ESG和業務連續性戰略整合
通過這些措施,企業可以顯著降低自然風險,保護員工和資產,并為更廣泛的氣候適應和韌性努力作出貢獻。
更進一步,氣候治理的基礎是企業風險管理,氣候治理則可創造企業韌性,構成應對氣候變遷的綜合防護網。以下是它們的互動關系和實務重點:
1. 風險管理是氣候治理的基礎
•系統化風險識別:通過整合風險管理流程的「風險辨識→分析→評量→回應→監督」五步驟,為氣候風險與機會建立矩陣圖,區分主要和次要風險并制定相應措施。
•財務連結分析:將氣候風險轉化為營運沖擊,改善保險和財務規劃。與保險公司合作了解災害保險范圍,并推動創新保險產品以反映當前和未來的風險。投資減災措施和韌性建筑,有助于提高保險的可負擔性和優化財報。
•跨部門協作機制:整合永續發展部門與風險管理單位,并運用企業風險管理(ERM)工具來評估永續議題的優先順序,此過程涵蓋了部門間垂直及水平的整合。
2. 氣候治理強化企業韌性
•治理架構升級:董事會應直接參與氣候決策。以臺積電為例,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公司治理架構,由董事會與高層直接監督,并設立跨部門專責小組,持續鑒別氣候相關風險(如野火、洪水、干旱)及機會,制定應對方案。Patagonia則將防災與永續發展納入企業文化,從產品設計、供應鏈管理到社區參與,全面強化企業與社會的氣候韌性。
•供應鏈韌性策略:降低極端氣候導致的斷鏈風險,能夠持續營運并具快速恢復的能力。這種韌性不僅關乎效率和成本,還涉及整體供應鏈的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。因此,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必須包含:多元、數字和綠色的元素。
案例分享?:英業達(Inventec)
※情境演練全面:英業達針對水災、高溫、火災、地震、防毒、資安、疫情等多元情境,皆制定并定期演練營運持續計劃。
※風險評估與應變:涵蓋總部、主要生產基地及子公司,針對信息機房火災、廠房消防疏散、電力影響、異地生產、原物料供應短缺、數字威脅等,設有具體應變措施。
※供應鏈管理:通過原物料庫存監控、異地生產、數字韌性(如AR技術)等方式,確保供應鏈在突發事件下仍能運作,減少生產中斷風險
3. 企業韌性體現治理成效
•營運持續計劃:建立全面性的風險管理和應急機制,以確保企業在面臨各種挑戰時能夠持續營運,必須包含基礎設施強化以及人員應變的演練,例如:制造業建立災害備援產能,金融業發展氣候壓力測試模型。
案例分享?:UPS(聯合包裹服務公司)
※多元化策略:UPS協助中小企業通過供應商、顧客及產品線多樣化,提升供應鏈韌性,降低中斷沖擊。
※工具與資源:提供《供應鏈韌性工具包》,協助企業診斷供應鏈缺口并提出修正建議。
※數據與科技應用:鼓勵企業運用數據分析和數字工具提升供應鏈透明度與可視性,并保持多元運輸選項以應對突發事件。
創新轉型動能:將氣候風險轉化為商機
•低碳技術開發:企業開發和應用低碳技術,如電動汽車、碳捕捉與封存技術(CCS)和氫能技術等,推動企業轉型。
•商業模式創新:企業通過創新轉型,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和產品,滿足市場對綠色和可持續性產品的需求。
•AI應用:人工智能(AI)在氣候韌性創新中扮演重要角色,例如:使用AI優化能源效率、減少碳排放,并通過數據分析預測氣候風險。
•再生能源:企業投資于風能、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,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,提升能源自給自足能力。
極端氣候時代已經到來,企業不再有「觀望」的余地。從風險辨識、治理架構到供應鏈策略,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將氣候風險納入核心決策,并以數字化、低碳化和多元化為韌性基石。積極的氣候治理不僅能降低災害沖擊,更能在全球綠色經濟浪潮中站穩腳步,將危機轉化為永續成長的新契機。